但他很擔心從小錦衣玉食的新婚妻子不能適應這種餐風露宿的環境。石靜宜卻是個隨遇而安的人,雖然出身豪富但沒有一點兒嬌奢的脾氣。
那時他們的全部家當就是一個煤爐子和兩只鍋子。石靜宜每天跟隨丈夫住在破廟里,用煤爐子為他做飯炒菜,等他回來兩個人再一起吃。
盡管米是糙米,菜是素菜,耳邊是連天的炮火聲,石靜宜的手藝又實在說不上好,但兩人總是吃得其樂融融。偶爾目光相撞,也盡是柔情流轉,生生地將滿地狼煙過成了歲月靜好。
石靜宜與蔣緯國在軍中
這段漢中軍營的過往,算得上蔣緯國與石靜宜生活中最艱苦的一段日子了,但其中的溫馨與雋永是他經年不能忘懷的。蔣緯國晚年時回憶起愛妻時,曾深情地說她:“有大家閨秀的氣質,也有平民姑娘的風范。”
蔣經國與石靜宜一起度過了近十年的婚后時光。盡管是在炮火連天的大環境中,夫妻二人卻始終琴瑟和鳴,感情甚篤,唯一美中不足的便是始終沒有孩子。
青年蔣緯國
他們結婚后不久,石靜宜曾經懷過一胎的。
軍隊的生活單調而乏味,石靜宜偶爾組織一些小范圍的交際活動,以此來緩解氣氛。她活潑好動,又是第一次懷孕,自己并沒有經驗,結果因為跳舞不小心導致胎兒流產。因為這一次事故致使她在其后的幾年里多次流產,一直未能孕育出他們的孩子。
對此,石靜宜不是不遺憾的。盡管蔣緯國從未對她有過一句埋怨,不曾因為她沒有孩子而冷落怠慢或是生出別樣心思,他們夫妻感情始終如一。但石靜宜知道蔣緯國是期待孩子的到來的,他跟她一樣是有遺憾的。
她曾無數次后悔自己當初魯莽的行為,未能保護好那個柔弱的生命,以至于多年仍無所出。但蔣緯國總是安慰她說時候未到,早來晚來總是會來的。
幾年后,這個孩子確實來到了他們身邊,只是蔣緯國與石靜宜迎來的并不是添人進口的喜悅,而是家破人亡的終生遺憾。
蔣緯國與父親
1949年,國民政府退守臺灣,蔣緯國與石靜宜也隨軍到了臺灣。雖然離開了南京,但蔣氏一族的生活并沒有太大的變化。蔣緯國還是在軍中任職,但升遷很快,1950年,34歲的蔣緯國就已經升任裝甲兵司令。
他是個做實事的人,升任司令后不久便在軍中建立了裝甲兵子弟中學。石靜宜閑賦在家,他便請夫人做了學校校長。學校最初的學生中一部分是部隊士兵的家屬,另外一大部分都是蔣緯國從大陸帶出來的孩子,很多都是戰爭遺孤。
這些孩子大多只有十幾歲,人生地不熟又沒有親人,十分思念家鄉。石靜宜作為校長除了安排正常教學內容以外,對學生們的生活也給予了最大程度的關照。她常常組織學生們進行集體活動,一同出游、聚餐。盡可能給這些孩子最好的照料,讓這些遠離家鄉、親人的孩子能感受到一些關愛和溫暖。
蔣中正與兒孫
石靜宜的性格本就活潑開朗,與蔣緯國成婚以后一直隨軍,對部隊的環境和生活方式非常熟悉。蔣緯國升任司令后她也經常出入軍營,組織部隊的娛樂活動。還把士兵、學生邀請回家聚會。
蔣緯國也是豪爽的個性,因此這夫妻二人經常與士兵“打成一片”,關系非常融洽。正是由于這一層緣故,蔣緯國與石靜宜在軍中的名聲極好,非常受官兵、家屬的愛戴,威望極高。
所以石靜宜不僅僅是蔣緯國生活中的妻子,還是他工作上得力的伙伴,是能與他并肩而立的戰友。所謂“賢內助”也不過如此。石靜宜去世后,蔣緯國始終對她念念不忘,除了夫妻感情甚深之外,也有懷念她在事業上的陪伴與幫助,尤其他后期工作不順,便更加想念這位愛侶也就不足為奇了。
1952年初,石靜宜被查出再一次懷有身孕,這令她驚喜交加。結婚十年,卻一直未有所出,此刻終于能夠得償心愿,這個孩子的到來無疑是最大的慰藉。經過幾次產檢,孩子的預產期被確定在農歷九月中旬。
蔣中正的生日正好是農歷的9月15,石靜宜很希望孩子能夠與公公同一天生日。
左一蔣方良,左二石靜宜,第二排左一蔣經國,左二蔣緯國
蔣中正對蔣經國的妻子蔣方良一直是贊譽有加的,她的名字“方良”便是蔣中正親自給取的,寓意“端方賢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