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金人兵臨汴京城下,宋欽宗軟弱無能,京城淪陷。宋徽宗、宋欽宗二人被金人擄去,金人以此為要挾,讓兩河軍民開門投降。宋欽宗此時才看清楚,金人這次來的人數并不多,若之前自己能拼死一戰,必能取勝。可是,說什麼都晚了,這時,宋欽宗想起了一個人,《宋史·卷三百三十五》云:
京師失守,帝搏膺曰:「不用種師道言,以至于此!」
宋欽宗捶胸頓足,后悔道:「大宋之所以會淪落到這個地步,全因為我沒有聽信種師道之言。」
種師道,北宋種氏家族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北宋抗戰派名將,若宋欽宗肯聽信他的建議,北宋至少有三次機會,可以避免靖康之恥。
在兩宋時期,「種家將」的名氣比「楊家將」大得多,只是,后者被民間文學渲染得太過,以至于前者略顯沉寂。
一、第一代的篳路藍縷
公元1038年,原先臣服于北宋的黨項首領李元昊,在西北稱帝,建立大夏(史稱西夏)。然后發兵侵犯宋朝邊境,第二年,在三川口之戰中,宋軍大敗,朝野震驚,北宋王朝這才意識到自己的軍隊有多麼羸弱。
公元1040年三月,因為西北戰事吃緊,宋仁宗召范仲淹回京,讓他知永興軍。范仲淹接到任務后,馬不停蹄趕往延州,重點防御西夏。
在西北,范仲淹至少提拔了十多名武將,這些人大多揚名于后世,例如狄青、郭逵、張亢、王信、范恪、周美等。
有人說,北宋文壇最大的伯樂是歐陽修,筆者則認為,北宋政壇最大的伯樂,乃是范仲淹。范仲淹在軍事方面,提拔過狄青;在儒學方面,點撥過張載;在改革方面,曾教授過王安石。幾乎每個歷史人物遇到范仲淹,都會深受其影響。有這樣的能力和人格魅力,范仲淹不愧是北宋的「政治完人」。
在西北軍中,范仲淹還提拔過一位名將,他叫種[chóng]世衡,此人就是「種家軍」的開山人。
種世衡,字仲平,洛陽人,從小接受頗為正統的儒學教育。《宋史》云:
少尚氣節,昆弟有欲析其貲者,悉推與之,惟取圖書而已。
意思是說,種世衡年少的時候崇尚氣節,家里兄弟分家的時候,都想多分一點,種世衡卻只要一點書,其他財產全部不要。
范仲淹到西北的時候,種世衡擔任鄜州判官,他向范仲淹提了一個建議:延安東北200里的空地,原是唐朝寬州遺址,如果在那里建一座城池,和延安互為犄角,對于防御敵軍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時,范仲淹本來就在尋找以守為攻的防御策略,種世衡雖然只是小吏,卻有這般見識,讓范仲淹刮目相看。
范仲淹把種世衡的建議上報給朝廷,不久后,宋仁宗給出肯定的答復,于是,范仲淹便讓種世衡來負責這個大工程。
種世衡所修建的城池,就是著名的青澗城。
西夏人當然也知道青澗城一旦建成,會對自己「東出」不利,在種世衡筑城的時候,多次出兵襲擾,種世衡一邊戰斗一邊筑城,十分不易。《宋史》曾記載:
然處險無泉,議不可守。鑿地百五十尺,始至于石,石工辭不可穿,世衡命屑石一畚酬百錢,卒得泉。
意思是說,眾多士兵和工匠聚集在那里筑城,可那里連水源都沒有。種世衡下令鑿地取水,可挖到了五十尺,不僅沒有挖到水源,還遇到了大石頭,工匠們認為這石頭太硬,種世衡不信,下令誰能鑿穿石頭,賞一百錢,大家齊心協力,終于打碎石頭,挖到了泉水。
外有強敵,內有困境,種世衡用生命和毅力為代價,平地筑城,若干年后,這種精神,仍值得我輩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