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種家軍到了第三代,已經守護宋朝近百年,從種家軍走出來的武將,已經遍布北宋,所以,所謂的「老種經略相公」,雖然只是一個經略安撫使,官職不高,但威望卻不容小覷。
種師道幼年學文習武,曾拜儒學家張載為師,而張載曾拜范仲淹為師,所以,種師道和范仲淹還有一些淵源。
種師道為將時期,宋徽宗麾下的大宦官童貫手握西北兵權,所有的將領見到童貫都下跪行禮,只有種師道作揖不跪,讓童貫非常不高興。童貫多次為難他,都被他機靈地躲過。
種師道在西北經營半生,立功無數,但在北宋亡國之際,他的經歷,則有些悲壯。
靖康元年,金人南下,宋徽宗嚇破了膽,趕緊把皇位內禪給兒子宋欽宗。宋欽宗立即召種師道入京。種師道此時已經隱居山林,聽聞朝廷有難,立即帶領種家軍前往朝廷勤王。
此后,種師道和他背后的種家軍,至少有三次機會能夠避免北宋亡國,可惜宋欽宗都沒有采納。
第一次機會發生在靖康元年正月下旬,種師道馬不停蹄地趕到汴京,此時,宋欽宗已經決定和金人議和,議和派的大臣聽聞種師道來京,不但不歡迎他來,反而嚇唬他:「陛下已經和金人議和,敢主戰者滅族!」
種師道一生縱橫沙場,豈會被這種話嚇倒,他找到主戰派的右相李綱,一起對宋欽宗說:
「臣以為,萬萬不能議和,河北三鎮萬萬不可割讓給金人。金人現在孤軍深入,而我京師城墻堅固,只要我們守住,等各地勤王的兵馬一到,金人若不退兵,必然被我所滅!」
為了讓宋欽宗相信自己所說的話,種師道親自出城抓了三名金兵,把他們的肚子剖開,發現腹中僅有黑豆。這說明金人斷糧,日子不好過。
宋欽宗雖然昏庸,但種師道有理有據,他終于挺直腰桿,決定和金人大干一場。
但是,在關鍵時刻,宋欽宗沒有選擇種師道的建議,而是選擇了一個極端——派姚平仲去劫營。
在北宋歷史上,「宋金劫寨之戰」是比較重大的事件,這件事不僅僅意味著宋朝兵敗,更是徹底摧毀了宋欽宗抗戰之心。
劫營失敗后,議和派蜂擁而上,把責任全部歸咎到種師道的頭上。種師道自己的建議沒有被采納,反而因為「主戰」,成了朝廷失敗的替罪羊。宋欽宗此時也需要給大家一個交代,因為負責劫營的姚平仲失蹤,宋欽宗果斷把種師道撤職,「以儆效尤」。
種師道被免職,一石激起千層浪,太學生圍堵宮門,集體上書為種師道求情,痛罵主和派,宋欽宗迫于壓力,才恢復了種師道的職位。
如果說第一次機會宋欽宗沒有珍惜,尚可原諒的話,那麼第二次失去機會,實在太可惜,因為這一次,宋軍本有機會重創金兵。
接下來,果然如種師道所料,金兵無法堅持,主帥完顏宗望撤軍,種師道立即向宋欽宗提出建議,趁金兵半渡黃河之時,發動反擊。
種師道甚至已經派遣自己的弟弟種師中率領三萬兵馬尾隨金兵,打著「護送」的名號,準備痛擊金人。但是,宋欽宗沒能聽從種師道的建議,宋欽宗認為,金人好不容易撤兵,還是不要惹出事端的好。為了避免主戰派生事,宋欽宗派投降派大臣吳敏、唐恪、耿南仲等人親自護送金人過河,并且在黃河岸插了一面大旗,嚴令:若宋朝大軍又一兵一卒敢繞過大旗,一律處死。
不僅如此,宋欽宗還下令:
朝廷既與金人議和,官民昔嘗附金而后復歸本朝者,所在發遣令還其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