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載在自己的書房里寫了一副對聯,上聯是「夜眠人靜后」,下聯是「早起鳥啼先」。他不僅自己刻苦攻讀,對弟弟張戩也十分嚴苛,父親去世的時候,張戩才5歲,張戩之所以后來能中進士,全依仗他的兄長張載的教誨。
轉眼間到了嘉祐二年,歐陽修奉詔主持科舉考試,這一年人才輩出,被譽為「千年科舉龍虎榜」。若說這一年最悲劇的考生,莫過于年過半百的蘇洵,他帶著蘇軾、蘇轍兩個兒子進京趕考,結果兩個兒子高中,蘇洵考了一輩子,卻一直沒有中第。除了蘇洵外,還有兩個大齡考生,第一個是曾鞏,他少年時就被譽為「神童」,直到這一年他39歲才中進士。第二個就是張載,他「苦心極力」地讀書,弟弟在三年前都已經考中,他卻在三年后才有緣高中,這一年,張載38歲。
后人曾說,歐陽修是北宋文壇最牛的伯樂,這并不夸張,歐陽修當時肯定不知道,他選中的張載,會給后世留下多麼深遠的影響。
張載高中后,歐陽修把他的卷子拿給宰相文彥博,文彥博看完大為贊賞,決定在相國寺開設講堂,讓張載專門來講學。
其實,文彥博是在抬舉張載,畢竟,不是誰都有公開露臉的機會的。
張載在相國寺講了第一課,以《易》為題,就轟動京城,許多年輕學子深感震撼,第二天天不亮就爭著去相國寺「占座」。可是,張載性格恬靜,樂于成全別人,他當著眾人的面說:
「比見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輩可師之。」
意思是說,我講的《易》比較淺顯,和二程不能比,如果你們想深度了解《易》,可請教二程。
二程,就是程顥、程頤兄弟二人,程朱理學中的「程」,指的就是他們。因為張載的推薦,二程名聲大震。
雖說是金子總會發光,但筆者總認為,二程如果沒有張載的推薦,若想取得后來的成就,很難不打折扣。
其實,張載和二程是沾親的,按輩分,張載是二程的表叔。以張載當時的聲望,他若想留在京師,難度并不大。但張載志在四方,他想了解民間疾苦,為百姓盡力。于是,張載向朝廷申請外放,后來他先后到祁州、云巖、渭州等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三、被王安石「拒絕」
宋仁宗去世后,宋英宗只在位4年,北宋便迎來了宋神宗時代。而提及宋神宗,就不得不提王安石。當年,宋神宗登基之初,意氣風發,他召王安石入京問政,王安石直接給他了一句:
「像唐太宗這樣的帝王,我們就不要學習了,要學就學堯舜!」
宋神宗聽完,像打了雞血一樣支持王安石變法。
熙寧二年,呂夷簡之子呂公著推薦張載入朝,張載對宋神宗說:
「為政不法三代者,終茍道也。」
張載和王安石說的話一樣,他也認為,宋神宗要做就做夏商周三代之賢君,只可惜,這樣的話宋神宗已經從王安石那里聽了一遍了,張載并沒有得到像王安石一樣的機會。
當時,宋神宗曾有意讓張載協助王安石推行新法,但張載表示自己剛入京城,對新法還不了解。后來,王安石主動來找張載,希望張載能夠支持自己。張載回答說:
「公與人為善,則人以善歸公;如教玉人琢玉,則宜有不受命者矣。」
張載的意思是說,你只要為大家好,大家肯定支持你。但你要是強迫我跟著你干,恕我不愿受命。
其實,張載是在委婉地拒絕王安石。
張載雖然不是新派,但也不是舊派,因為他和王安石之間,并沒有發生沖突。或者說,張載一直在避免這樣的沖突。
不久之后,王安石擔任宰相,張載被調離京城,派往浙東明州審理貪污案。很多人都認為,張載的長處是學問,如果把他調到某地去當學政,或許更合適。但王安石卻讓他去審理刑獄,個中緣由,不言自明。
張載先拒絕了王安石,所以王安石也拒絕張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