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不久前寫過一篇關于王安石的文章,認為他是一個值得尊敬的改革家,但任何時候,都要講政治。
后來,張載的弟弟張戩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被貶,張載決定辭職,回到橫渠,繼續自己的講學生涯。
其實,張載和王安石,都曾受教于范仲淹,范仲淹的思想中,有傳統儒學的部分,也有「慶歷新政」中變革的一部分。巧合的是,張載繼承了前者,而王安石繼承了后者。
此后九年,王安石雖然遭到兩次罷相,但大多數時候都位高權重,但張載卻一直隱于橫渠,傳道受業,很多學子不遠千里來到橫渠,只為聆聽張載的教誨。橫渠這個小地方,也因為張載的誕生,從此留下深刻的烙印。
四、被時代選中
中國古代三大思想中,佛道儒自有體系,但到了北宋時期,佛教和道教在不斷發展,而儒學止步不前,人們除了重復孔孟之言外,很少能把儒家思想再次升華,這讓當時的儒者們比較焦慮。
在漫長的摸索中,北宋中后期,儒家思想得到了一次淬煉,張載創立了「關學」,二程的開創「洛學」
、周敦頤著「濓學」、王安石主張「新學」、另外還有朱熹的「閩學」,共同構成了宋代儒學的主流。當時稱之為「濓洛關閩新」五大學說,這五大學說,再造儒學,給予儒學思想以升華。
同時,宋明時代,人們用儒家思想來解釋宇宙本源,分為三大分支,即理、心、氣。其中以二程和朱熹為代表的「程朱理學」影響最廣。其次以王陽明、陸九淵為代表的「心學」也曾風靡一時。除了理學和心學以外,張載的「氣本論」是第三分支。簡單來說,張載認為,宇宙萬物是由氣組成的,萬物只存在心態的變化,但氣是永恒的。
趙馥潔曾認為:
張載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建立了比較完整的氣一元論哲學體系,開辟了樸素唯物主義哲學的新階段。
在中國古代,一個理論若想走得長遠,必須滿足兩個條件,第一,創始人要有足夠的時間傳道,第二,要有優秀的弟子來傳承。
可惜的是,這兩點張載都沒有。張載58歲便去世了,他的弟子后來大多轉到了二程的門下,導致張載的理論長時間無人問津,他的很多理論,被程朱理學吸收,成了他人的嫁衣裳。二程之所以能夠揚名,程朱理學之所以能夠做大,都少不了張載之功。
直到近代,人們才體會到張載學說的超前,終于發現了張載的偉大。
張載留給世家最著名的東西,莫過于他的四句格言,即: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
在那個時代,很多人都在思索,讀書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張載經過半生思索,他用上述四句話告訴大家。
這22個字言簡意賅,千百年來,無數讀書人都想寫出一段超過這段話的文字,可惜都沒成功。不管是古代還是近現代,不管是大儒、國家領導還是大學校長,在他們的發言稿上,總會出現「橫渠四句」,橫渠四句,已經成為中華民族萬世的座右銘。
五、「張」子已去,厚德「載」物
《宋史》云:
政事以敦本善俗為先……使人知養老事長之義,因問民疾苦,及告所以訓戒子弟之意。
張載為官期間,重視用言行來勸人們向善,他尊老愛幼,體察民間疾苦,他訓誡鄉里子弟,希望他們能讀書明理。
多年以后,張載辭官歸橫渠,他沒有機會把自己的學說踐行于天下,但他卻在橫渠這個小地方開始了實踐。用他的話說就是:
「縱不能行之天下,猶可驗之一鄉。」
張載用多年的俸祿,在橫渠買了一百多畝地,他把土地分成九塊,按照《周禮》劃成井田,自己留最中間的那塊,其他八塊分給沒有土地的饑民耕種,他看著淳樸的鄉民,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