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二十五年,唐玄宗聽信讒言,懷疑太子李瑛造反,以迅雷之勢殺死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和光王李琚,隨后才立李亨為太子。
其實,李唐家族的血液里,一直都有「謀反」的傳統。唐朝第一代皇子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第二代皇子李承乾發動「李承乾謀反案」,第三代皇子李顯發動「神龍政變」,第四代皇子就是李隆基自己,他發動了唐隆政變。因此,唐玄宗從繼位以來,就明白大唐皇位的最大威脅,來自宗族內部,更準確地說,是來自他的兒子們。所以,他捕風捉影,殺死了太子李瑛等三個親兒子。太子李瑛死后,唐玄宗才立他的第三子李亨為太子。
李亨這個太子當得十分憋屈,唐玄宗不放心兒子,為了壓制太子,不斷讓宰相李林甫來打壓太子,后來楊國忠崛起,唐玄宗又用楊國忠來對付太子。
李亨從28歲被立為太子,到馬嵬坡兵變的時候,他已經46歲,這18年來,他謹小慎微。李亨生怕哪一天,唐玄宗會給自己說一句話:
「朕懷疑你想造反?」
由此可知,唐玄宗和李亨之間的父子關系,是畸形的。
李亨不怕自己太子之位被廢,他最擔心的是自己被親生父親所殺!
在李亨經受的一系列打壓中,楊國忠和楊貴妃可謂「出力甚多」。
楊國忠做宰相期間,多次炮制冤案來陷害太子李亨,李亨只能忍氣吞聲,又不敢回擊,這種屈辱是一個太子無法承受的。后來,楊氏一族恃寵而驕,逐漸做大,對李唐宗室十分不尊重,李亨作為李唐未來的接班人,內心自然十分不爽。
就在馬嵬坡兵變前,楊貴妃仍然和李亨為敵。《新唐書》記載:
祿山反,以誅國忠為名,且指言妃及諸姨罪。帝欲以皇太子撫軍,因禪位,諸楊大懼,哭于廷。國忠入白妃,妃銜塊請死,帝意沮,乃止。
意思是說:安祿山造反后,李隆基受挫,想要「禪位」
給太子李亨,讓李亨帶領兵馬去平叛(后來宋徽宗也學了這一招)。此時,「諸楊大懼」,楊國忠非常害怕,親自入宮和楊貴妃商量,楊貴妃得到消息后,嘴里銜著泥土,聲淚俱下阻止唐玄宗禪位,唐玄宗見愛妃哭得如此傷心,突然發現自己的皇帝癮還在,就取消了禪位。
要知道,安史之亂爆發后,唐玄宗判斷失誤,而太子李亨則建議北上平叛。若唐玄宗能禪位給太子李亨,李亨不僅能提前坐上寶座,還能實現自己的抱負。
但對楊貴妃來說,楊氏一族的榮耀都是唐玄宗所賜,若唐玄宗退位,楊家或許很快被掃地出門,這就是楊貴妃和太子的矛盾之處。楊貴妃阻止唐玄宗禪位,不僅僅是擋住了李亨盡早登基的路,還耽誤了大唐的平叛時間。所以,李亨恨楊貴妃,是發自內心的,是不可和解的。
五、家族傳統不能忘
天寶十五年六月十三日,安祿山攻破潼關,唐玄宗帶領3000禁軍出逃,當時,1000禁軍護送唐玄宗和楊貴妃等人在前方逃跑,太子李亨帶領2000禁軍負責殿后。唐玄宗的想法是,若安祿山追上,就讓太子抵擋一陣,自己先跑了再說。
然而,唐玄宗失策了,他忘記了李唐家族有造反的傳統,他把三分之二的兵權都給了太子。對于太子李亨來說,這是有史以來,他手中的力量第一次超過自己的父親,這樣的機會,他焉能不抓住?
所以,第二天晚上,當禁軍將士們又累又餓的時候,陳玄禮得到了李亨的默許,利用大家的負面情緒,把安祿山造反的原因全部歸咎于楊國忠身上。憤恨的士兵們,在陳玄禮的煽動下,恨不得生吃楊國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