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學成歸來,不受韓國重用,他只得退居家中,耗盡心血寫下了《韓非子》一書,在書中,韓非子認為:
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韓非子是法家代表,在他看來,在他所處的年代(戰國后期),只有儒家和墨家才稱得上是「顯學」,所謂「顯學」,是指當時處在熱點上的學說。
可見,即使在戰國后期,墨家學派的影響力仍然不輸給同時期的其他學說。奇怪的是,十余年后,秦始皇統一七國,儒家、法家、道家仍然存在,為何墨家突然絕跡了呢?
一、太史公的頭疼之處
春秋時期,諸子百家百花齊放,是中國哲學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之所以會出現「百家爭鳴」,從政治角度來說,是因為當時周王室衰微,禮崩樂壞,周天子原來的那一套不管用了,許多士人謀求建立新的社會規則,進而形成了諸多學說。在「百家」
學說中,最出名、影響最大的學說有四個,即儒墨道法。
太史公司馬遷在撰寫《史記》時,為儒家、道家、法家代表人物都立了傳,唯獨沒有給墨子立傳,不是司馬遷看不上墨子,而是因為秦國統一后,墨家思想幾乎絕跡,司馬遷頭疼的是,他找不到相關的資料,無從下筆,因此司馬遷在《史記》中只能用25個字來寫墨子:
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為節用。或曰并孔子時,或曰在其后。
司馬遷搞不清楚墨子的出身,也很難說清楚墨子所處的時代,只知道墨子有兩個特點:擅長防守、生活節儉。
根據《廣韻》等諸多資料記載,墨子的出生時間大概在公元前476年,而孔子死于公元前479年,也就是說,墨子和孔子這兩位「大佬」,注定無緣相見。墨子是平民出身,年幼時曾學過木工,他在制造器械方面的本領,甚至超出了公輸班。《史記》認為墨子曾做過宋國的大夫。
《淮南子》記載,墨子原本是儒家弟子,后來他覺得儒家思想改變不了這個世界,于是自創一派,開辟墨家思想,并且廣收弟子,墨家學派和其他學派有一個本質的不同,那就是他們實在太簡樸,類似于「苦行僧」。
《莊子·天下篇》記載:
「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為衣,以跂硚為服。」
眾所周知,孔子、孟子以貴族自居,他們出門,后面車馬排成排,而墨子四處游學,身穿布衣草鞋,和儒家截然不同。
二、正反兩極的碰撞
兼愛,非攻,這是墨家思想中最核心的四個字,墨子剛創建墨家學派的時候,或許并不起眼,在龐大的儒家學派面前,墨家學派最初沒有引起太多的注意,但隨著墨家的弟子越來越多,儒家開始緊張了。
孟子在詳細研究過墨家思想后,說出了這樣一句話:
楊、墨之言盈天下,天下不歸楊,則歸墨(墨家)。
孟子的意思是說,楊朱學派和墨家學派的言論太可怕,如果不加以制止,將來天下就是他們的了。孟子說這話時的這個態度是很憤怒的,就差罵人了,可見墨家學派的崛起,對儒家的威脅之大。
孔子創建了儒家學派,墨子則創建了墨家學派,儒墨之間的碰撞,才是戰國時期最偉大的思想碰撞,是正負兩極的碰撞。
孔子自詡貴族,擁護傳統的等級制度;而墨子自詡平民,追求兼愛的新社會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