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2年,大明太子朱標去世了,這對朱元璋來說,是雙重打擊。
一方面,是親情上的打擊。朱標是朱元璋的嫡長子,是他最親的兒子,在他心中,他和馬皇后,朱標三個人,才是其樂融融的一家人,其他兒子們,那都是來湊數的。
一方面,是政治上的打擊。朱標13歲就被立為太子,朱元璋給他配備了豪華的教師團隊,以李善長為太子少師,以徐達為太子少傅,以常遇春為太子少保,精心輔導,為的就是有一天,把大明的江山傳給他。
悲痛之余,朱元璋不得不考慮一個現實的問題:大明江山傳給誰?
當時,朱元璋還有20多個兒子,其中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四人都是馬皇后所生,而且都已經成年,但是,朱元璋偏偏一個都沒有選,而是選中了朱標的次子朱允炆。
有人說:「朱元璋瞎嗎?燕王朱棣能力那麼強,為什麼不選他,如果選了他,不是就沒有后來的靖難之役了嗎」。
不是朱元璋瞎,而是因為你已經知道了后來的發生的歷史,以「上帝視角」來看待這個事情,覺得朱棣就是最理想的繼承人,但是,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朱元璋是根本不會考慮朱棣的,有幾個原因,
第一:皇位繼承,歷來都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問題,弄不好就是「八王之亂」,因此,早在大周建立的時候,周公就制定了一個「嫡長子繼承制」。
這個制度,可能不那麼完美,比如:沒有嫡長子怎麼辦,沒有兒子怎麼辦,嫡長子是個柴廢怎麼辦?但是,最起碼他做到了一條,那就是「有法可依」
,保證了皇權的穩定傳承。
朱元璋身邊有不少的大儒,在關于皇位繼承方面,他不可能不受「嫡長子繼承制」的影響,在這個大的原則之下,朱棣前面還有二哥秦王,三哥晉王,根本輪不到他。
如果按照順序繼位,那就應該是秦王,但是很不巧,秦王是個柴廢,不堪大用,朱元璋不會去冒這個險。燕王倒是有能力,但是他排行老四,如果選了他,那就是向其他人釋放了一個信號:只要是朱元璋的兒子,都有當皇帝的資格。
要知道,朱元璋可是有26個兒子的人,如果放開來搶,那就不是靖難之役,而是天下大亂了。
第二:朱元璋把朱棣分封到北平,就是看中了他的軍事能力,讓他去做好大明的北部屏藩,別讓蒙古人來「家」里搗亂。因此,朱棣有朱棣的使命和任務,朱元璋不死,他的這個使命和任務就不會改變。
第三:別看現在朱棣名氣這麼大,還弄了個「明成祖」的廟號,朱元璋要是知道了,估計棺材板都壓不住了。
在朱元璋的眾多兒子中,朱棣,并不是特別討朱元璋喜歡,要不然也不會把他給扔到北邊,去和蒙古人掐架。
而且,他的身世存疑,據《明太宗實錄》記載,朱棣和朱標,朱樉,朱棡,朱橚五個人都是馬皇后所生。
但是,根據朝鮮《李朝實錄》中的記載,朱棣的生母,有可能是朝鮮進貢給朱元璋的一個妃子,如果這件事屬實的話,那朱棣就是庶子的身份,是根本沒有繼位的可能的。
因此,在綜合考慮之后,朱元璋直接選擇了朱標的次子朱允炆,作為皇位繼承人。
那是不是朱允炆,就是朱元璋心中的理想繼承人呢,畢竟史書上都說了,他天資聰穎。其實根本不是那回事兒,寫史書都是有標準模板的,但凡是當過皇帝的人,那必須是天資聰穎,那出生的時候必須是有祥瑞之兆。
單從朱允炆后來干的那些事兒,就能看出來,他就是一個普通孫子,能繼位當皇帝,完全是命好。
原本,朱元璋是把全部的心血,都澆灌到朱標的身上的,為他搭建了一套完整的「太子班底」,這套班底,完全可以順利地接過朱元璋的權力棒,完全大明王朝的更新迭代。
但是,朱標的早逝,打亂了朱元璋的全盤計劃,「太子集團」已經成為朝中最大的一股勢力,但是,現在群龍無首,朱元璋要做的,就是如何處置好這股勢力。
這些人,不是菜市場里的大白菜,可以打包一起送給其他藩王,這些人都是人中龍鳳,心里都有自己的小算盤,不可能集體倒向某一個藩王,一旦任由他們自我選擇前程,那就會埋下對抗和分裂的種子。
一旦朱元璋選擇其他藩王繼位,那麼,「太子集團」
就是他無法翻越的大山。
與其讓「太子集團」四分五裂,或者成為新皇帝的對手,還不如為他選擇一個新的領頭人,而朱標的兒子,就是最好的人選。
朱標有五個兒子,其中老大朱雄英和老三朱允熥是原配常氏(常遇春女兒)所生,但是,朱雄英8歲就去世了,雖然是正兒八經的嫡長孫,但是卻與皇位無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