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朱允熥出生后,母親常氏就去世了,應該是與難產有關。因此,朱標的側室呂氏就被扶正為「嫡夫人」。呂氏,就是朱允炆的生母。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朱允炆,也算是嫡子,長兄沒有了,他這個老二,就成了事實上的「嫡長子」。
就這樣,幸運之神眷顧了朱允炆。
朱元璋心里非常清楚,自己這個孫子有沒有本事,已經不是很重要了,「太子集團」會幫他把所有的事兒都給干了,他只要安安穩穩的坐在皇位上,別折騰,大明江山就不會有任何問題。
他唯一不放心的一個人,就是藍玉。
這是朱元璋留給朱標的「軍事領域」代表人物,他是常遇春的妻弟,朱標妻子的舅舅,如果朱標能順利繼位,藍玉會是他最重要的助手。但是,現在情況變了,藍玉反而成了最危險的人。
朱標還有一個老三兒子朱允熥,這才是正牌的嫡皇孫,是常氏所生,朱元璋擔心,一旦自己去世,藍家和常家會聯手擁立朱允熥,到時候,不但朱允炆小命不保,大明江山也有可能完蛋。
那為什麼不直接讓朱允熥當繼承人呢?
這樣更麻煩,以藍玉的尿性,沒有了朱元璋的壓制,他會聽一個小孩的話嗎?而且,這個小孩還得叫自己一聲「舅姥爺」
,那到時候大明江山能不能姓朱,就不好說了。如果是朱標繼位,那就不會有這個問題,朱標還是能鎮住藍玉的。
1393年,朱元璋以「謀反罪」,把藍玉,傅友德,馮勝等一干老將全部誅殺,牽連人數多達1.5萬,算是徹底地為朱允炆鏟除了隱患。
有人說:「那朱元璋就沒有想到藩王會造反嗎?」。
關于這一點,朱元璋不是沒考慮,要不然,他也不會規定:「藩王未奉詔,不得進京」。但是,朱元璋內心里還是不相信藩王會造反的,他是從社會的最底層爬上來的,最看重的就是親情,自從在南京當上吳王后,他就在找他失散多年的家人。
他分別找到了自己的二姐夫和外甥,大嫂和侄女,堂嫂和侄女,侄子,其中侄子朱文正和外甥李文忠一直跟隨他打仗,立下汗馬功勞,其他的人,朱元璋都給了很高的禮遇,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
朱元璋把兒子們都分封出去,本意是讓他們做大明的屏藩,槍口一致對外,但是,朱元璋忽略了一個問題,這些兒子們之所以這麼聽話,是因為他還活著,換一個人當皇帝,這些藩王們就未必這麼老實了。
在朱元璋心中,「大臣造反」的機率遠遠大于「藩王造反」,因此,他特意在《皇明祖訓》中加入一條,如果皇帝身邊出現奸臣,藩王有權利和義務起兵「靖難」。朱棣,就是抓住了這個漏洞,合理合法地起兵打到了南京。
朱棣為什麼能靖難成功?
網上有很多人鼓吹,什麼朱棣軍事水平高,朱棣有高人指點,朱棣蓄謀已久等等,其實都是扯,如果不是被逼得沒活路了,誰愿意造反?
對于朱棣來說,他所謂的「蓄謀」,是在朱允炆不斷地削藩刺激之下,才開始形成的,在此之前,朱棣只是想老老實實的當他的藩王。
前面我們說過,朱允炆的路,朱元璋已經給他全部鋪好了,只要他老老實實地坐在皇位上,別折騰,就不會有事兒,但是朱允炆偏偏不信邪,他要怒刷存在感,削藩!
朱允炆為什麼要削藩,根本原因就是「不自信」,他的皇位,是從這些叔叔們的嘴里奪過來的,爺爺在的時候,他不用擔心,爺爺一死,他生怕這些叔叔們過來找他算賬。
在朱元璋眼里,這些藩王們就是大明的「防火墻」,外防敵人,內防小人,但是,在朱允炆眼里,這些藩王就是一個個的定時炸彈,讓他夜不能寐。
按照《皇明祖訓》,藩王靖難成功后,要立刻返回自己的封地,朱允炆如果足夠自信,他完全可以坐在大殿上等著朱棣過來,告訴他:「你靖難成功了,可以回去了」。如果朱棣不走,那就是妥妥的謀反,朱允炆可以站在正統的立場上,號召更多的人來對抗朱棣。
很可惜,朱允炆居然自焚了,在他內心的深處,他還是很懼怕朱棣的,雖然他是皇帝,但顯然沒有足夠的氣場。
朱棣能夠當上皇帝,除了他自己的放手一搏外,有三個神助攻。
第一:朱元璋誅殺了藍玉等一大批老將,造成了朝廷弱,藩王強的這樣一個局面。歷朝歷代,要想保證藩王們老老實實,必須有一個強大的朝廷,否則藩王們就有可能造反。
第二:《皇明祖訓》中規定了藩王有靖難的權利和義務,這就給朱棣造反留下了一個很好的借口,這是堂堂正正的陽謀。
第三:朱允炆自焚,給朱棣省了不少的事兒。大明沒了皇帝,他主動承擔起這個責任,一副勞苦功高的樣子。
傳位給朱允炆,其實是朱元璋深思熟慮過的結果,我相信,能從一個乞丐干到皇帝的人,腦子絕對比我們這些天天刷手機的人要好使,他做出的決定,一定是有自己的道理的。
朱棣起兵,完全在朱元璋的意料之外,因為他也沒有想到,朱允炆會對自己的叔叔們那麼狠,動起刀子來,毫不手軟,惹毛了朱棣。
歷史告訴我們,一個人,要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能吃多少飯,就用多大的碗,不要貪圖用大碗,最后把碗打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