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翎分為一眼到三眼不等,什麼動物身上的羽毛是一眼一眼的?相信大家很快會聯想到孔雀開屏的景觀,雄孔雀為了吸引雌孔雀,就會在異性面前打開漂亮的屏障,而羽毛上的眼數越多,看上去也就愈加華麗動人。
正是由于孔雀翎尊貴的外觀,加上獨特的「眼」構造,成功入選為清朝冠服的組成部分之一。
而花翎的具體佩戴方式,也需要和禮帽相互搭配,也就是清朝官員頭上戴的頂子,頂子上面有一顆珠子,珠上的那個小孔就是拿來安插花翎的。
萬里挑一
經常看清代宮廷劇的觀眾,很容易被里面一個景象所誤導,那就是放眼望去,每個官員的都戴著鑲嵌花翎的禮帽,有的甚至不止一根,這是十分荒唐的設定。
要知道頂戴花翎在官員中所處的地位是非同一般的,每一個被賜予花翎的官員,幾乎可以說是萬里挑一的存在。
根據清史上的記載,凡孔雀翎,翎端三眼者,貝子戴之。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是說,只有達到貝子一級的人,才有資格佩戴三眼花翎。
貝子的尊貴程度很高,一般被稱為第四級的皇族爵位,前三級分別為親王、郡王、貝勒。能夠受封貝子的人至少得是清朝宗室、愛新覺羅及其他八旗貴族。
清史上對二眼花翎的佩戴者,也有明確的規定,「二眼者,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戴之。」鎮國公和輔國公是貝子下的兩個爵位等級,分為入八分和不入八分。八分就是清朝貴族間的分界線,入八分者在權力、地位、財富上都較不入八分者高上不少。
和碩額駙就是清室貴族的上門女婿,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駙馬。
「一眼者,內大臣,一、二、三、四等侍衛,前鋒、護軍各統領、參領,前鋒侍衛,諸王府長史,散騎郎,二等護衛,均得戴之」。
一眼花翎的佩戴范圍較之二、三眼要大不少,但依舊是朝廷中的佼佼者才能夠具備受封資格。
雖然按史冊記載從內大臣直到散騎郎、二等護衛都能夠頭戴一眼花翎,但是爵位只是前提,想要戴上這支花翎還需要獲得不俗的功績,否則根本與花翎無緣。
「翎根并綴藍翎。貝勒府司儀長,親王以下二、三等護衛及前鋒、親軍、護軍校,均戴染藍翎。」準確來講,藍翎是與花翎不同的類別,以染成藍色的鹖鳥羽毛所制,低級武官享戴。
從上面對花翎的佩戴要求來看,花翎的佩戴者必須得是滿清一旗的人,清廷規定佩戴花翎必須得是名副其實,不可以隨意佩戴,也不能夠隨意卸下。
看過明朝影視劇的朋友們都應該知道,各級官員之間以「烏紗帽」作為區分,以都怕丟了頭上的烏紗帽來代表怕被皇上降級或革職。
而在清朝也一樣,獲封花翎的人寧愿朝服、頂子因降級而變,也一萬個不愿意頭上的花翎被收回,這是對于他們來說是莫大的恥辱及刑罰。
所以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實際上官品極高,建功頗多的人也很少能夠佩戴花翎的,這是因為血統的限制。
在清朝,有不少漢人才智超群,因而能夠得到朝廷的賞識,坐擁高位,手握重權。
但即使是軍機大臣,一品官員,只要你不是滿洲旗人,依然會被清朝皇室視為異己,始終會低人一等,自然就會與象征高貴的花翎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