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漢臣在爵位和地位上難以企及佩戴花翎的皇親國戚,但清朝為了鼓勵朝中大臣開拓疆土,抵御外敵,也曾以破例賜戴花翎為賞,給漢人頒發佩戴。施瑯就是其中一位。
施瑯生于1621年,是明末清初重要的軍事家,特別是在康熙時期立下大功。
施瑯的一開始追隨的將領是鄭芝龍,鄭芝龍是我國海上的抗外英雄,在明朝的海禁嚴令之下,自己在民間建立了一支水師1633年在金門島與外敵在海上搏斗,并擊退敵軍,奪回制海權。
可能鄭芝龍大家都不是很熟悉,但說到他的兒子鄭成功,相信大家就都有所耳聞了。在鄭芝龍歸順清朝之后,他利用其父的舊勢力繼續與清廷抗衡,并且橫渡臺灣海峽,擊敗了當時占領臺灣的荷蘭人,將臺灣收復。鄭氏一族也因此在臺灣有很高的威望,直至今日每年都有人前去祭拜。
說回施瑯,既然統領鄭芝龍都降清了,作為部下他也沒有選擇,只得跟著投降。
但此時施瑯對于滿清族人心中依然有著家仇國恨,加上他在鄭芝龍部下時一直給人英勇善戰,身先士卒的印象,很快就被鄭成功的部隊給吸納了過去,重啟抗清之旅。
施瑯在鄭成功的麾下人擋殺人,佛擋殺佛,勇猛可稱第一。可是施瑯沒有敗在與滿清士兵的對陣中,卻差點死于內部之手。
施瑯被鄭成功的心腹曾德陷害,于是揮刀將其斬殺,沒想到因此得罪了鄭成功,鄭成功不由分說屠殺了施瑯的父母,對施瑯也想要痛下殺手。走投無路的施瑯只得再次歸降清廷,也由此走上了人生的頂峰。
施瑯成為清朝將領后,帶著滅門之恨對明朝殘部大開殺戒,屢屢立下戰功,受到了康熙帝極大的器重。
臺灣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領土,所以統一天下的清王朝自然不會放任臺灣掌握在明朝鄭氏家族的手里,于是升任施瑯為福建水師提督,并責令其限期內奪回臺灣。
明朝的水師實力發展得很是成熟,而滿清被稱作是馬背上的民族,在海上作戰可謂是零基礎。還好施瑯有充分的海上作戰經驗以及清醒的水軍建設頭腦,短短時間內清朝就擁有了一支能征善戰的水師。
1682年,眼見時機成熟,康熙帝下令攻打臺灣,施瑯率領的隊伍在臺灣海域大敗敵軍,僅僅用了一年就收復了臺灣全境。
收復臺灣之后,施瑯還向康熙上表奏章,表達臺灣是中華大陸重要的屏障,必須設府守衛,由此臺灣也成為了清王朝一個穩定的管轄地。
因為這個開疆拓土的戰功,施瑯被康熙封為靖海侯,而且還力排眾議,賜予了施瑯單眼花翎,「賜翎」的傳統也由此展開。
此后在乾隆年間,有更多的人被賜予「花翎」,其中漢人于敏中、孫士毅被賜予了比施瑯還要高一級的二眼花翎。于敏中是當朝狀元,在文學上成就極高。
孫士毅曾任廣東巡撫,兩廣總督,并且參加了很多平反的重大戰役。
可以看出,即使出現了皇帝破例賜翎的現象,能得花翎的人依舊是萬里挑一,鳳毛麟角的存在。
三眼花翎
我們都知道花翎的賜予總數很少,那麼三眼花翎的歸屬那就更是少之又少了。
在乾隆年間,只有三個人有資格被授予三眼花翎,分別是傅恒、傅康安以及和琳。
傅恒是我國歷史上平定伊犁,也就是新疆的名將,史稱平定準噶爾叛亂。
這場戰役自康熙二十九年一直打到乾隆二十二年,中間隔著一個雍正王朝,一共打了七十年才最終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