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張學良不主動易權,蔣介石可能會花費數年時間,發動無數次戰爭才能成功。為此,蔣介石十分感謝張學良,這也成為他不殺害張學良的理由。
第三,與中原大戰有關。軍閥混戰在當時是極其常見的事情。每個人都希望通過戰爭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1930年,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手下五十多個將領對外宣稱擁護閻錫山為總司令,反對蔣介石。
蔣介石聽說后熟不可忍,立刻在南京舉辦聲討大會,并決一死戰。當時張學良擁有三十多萬東北軍,空軍和海軍的實力同樣不可小覷。隨著事態的發展,張學良成為該戰爭勝利的關鍵。
誰能得到張學良的支持,誰就能取得勝利。雙方為了取得勝利極力拉攏張學良。對于張學良而言,誰勝誰敗與自己都沒有關系,但是最終必須保證可以統一。
反蔣的軍事聯盟只是一個松散的軍事聯盟,日后必定會因為利益而分裂,于是張學良選擇支持蔣介石,他派出十萬大軍出兵華北,在張學良與蔣介石的聯合夾擊下,反蔣盟軍失敗了,蔣介石取得了中原的勝利。
蔣介石承認自己當年身處于劣勢,是張學良兩次的挺身而出才讓他輕易取得勝利,他可以不殺張學良,但是放了張學良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首先,蔣介石查出張學良此前與共產黨有聯系。西安事變之前,張學良在陜西秘密會見過中共情報負責人李克農,雙方還有十幾份電報,由于頻繁的接觸雙方有了一定的信任,張學良之后在延安與周恩來進行了秘密會談。
此事當時已經被國民黨特務發現并且匯報給了蔣介石。但是當時國民黨內部有眾多威脅,而且張學良對蔣介石忠心耿耿,蔣介石所布置的任務都會一一完成,從未耽擱,蔣介石便沒有過多過問此事。
西安事變后,蔣介石聯想到之前的事情,他才明白張學良當時會見周恩來是為了談國共兩黨聯合抗日的事情。之前他一直給張學良灌輸攘外必先安內的思想,結果他沒有聽進去,反而聽從中共的指令,這讓他體會到了被背叛也讓他開始忌憚張學良的權勢。
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退守臺灣,大家都處于失落的情緒里并且想方設法準備日后東山再起,但是張學良一反往常,他十分開心地在紅綢上寫了四個大字:東山再起,并托關系秘密的將這副紅綢送給了原東北軍高級將領,誰知此事被泄露,最終還是被蔣介石知道了。
蔣介石大發雷霆,他認為張學良有親共的想法,并且一直秘密與共產黨聯系,為自己日后謀出路,如果出來必定是一個隱患,所以他堅決不愿意釋放張學良。
蔣介石年輕時由于常年在外征戰,身體消耗過度患上了肺炎,晚年由于年事已高又患上了心臟病。1975年,蔣介石突發高燒腦袋昏沉暈倒在地,他的病情開始惡化,醒來時他知道自己的時間已經不多了,于是他將全家人叫到身邊,說出自己的臨終遺言。
他與兒子蔣經國進行了一番談話,最后贈送給兒子四個字:“不可放虎。
”宋美齡聽后,潸然淚下,這個“虎”指的就是張學良。雖然蔣介石一直將張學良囚禁在臺灣,但是在他的心里張學良依然是一個威脅。
蔣介石之所以防著張學良,是因為張學良之前是東北軍的首領,在軍隊里有著極高的地位和威信,東北軍一直期盼著他回去,如果將他釋放回去,相當于“放虎歸山”。
蔣介石最害怕的還是張學良為了報復他而想方設法阻止蔣經國上任國民黨主席,他雖然無法統一中國,但是臺灣必須在自己的掌控下。
事實上張學良已經多次對外表示自己對政治不感興趣了,甚至不想要過去的名聲和地位,只想平平安安、普普通通地度過晚年,奈何蔣介石依然防著他。
總結
2000年,張學良剛好一百歲。在百歲這一天,他接受了《世紀日報》記者的采訪。鏡頭前的張學良雖然已經白發蒼蒼、行動緩慢,但是他依然容光煥發、說起話來簡潔有力。
他對記者說不管是易幟給蔣介石,還是送蔣介石回南京結果被囚禁多年,他都沒有后悔。作為一名軍人,必須為自己所做的事情而承擔責任,他的夢想一直都是希望國家越來越強大,不再受到列強的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