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同意的原因有兩點,第一點是道衍和尚可以為朱棣誦經祈福;第二點是可以幫助朱元璋發現藩王們做的秘密事情,充當間諜。
朱元璋不知道的是,道衍和尚早就和朱棣成了無話不談的好友,在這之后的日子里,道衍和尚跟朱棣的身邊長達多年。
突然,在洪武二十年朱標竟然因病去世了,過了幾年朱元璋也去世,此時的建文帝也登基了。
朱棣再一次帶著道衍趕去南京奔喪,誰曾想在路上竟然被攔住,而送來的正是建文帝發來的圣旨。
圣旨之上所寫的是,命令朱棣繼續待在北京,不準他去南京奔喪。
這時候的朱棣火氣一下上來了,他覺得建文帝是故意針對他,他的爸爸去世了,他還不能回家去奔喪嗎?此時的朱棣要強行抗旨。
正當朱棣要強行抗戰,準備繼續趕往南京的時候,道衍和尚急忙說:「你看這是一件好事兒,咱們又何必去南京呢?龍潭虎穴里走一遭呢?」
「不如咱們的地方,我們可以等待羽翼豐滿,糧草充足,然后再做打算,未來之事不一定會發生怎樣的變化。」道衍和尚繼續說道。
此時的朱棣冷靜了下來,轉念一想,道衍和尚說的確實有道理,如果真的到達了南京,建文帝不讓我回來。那不是更壞了嗎?
之后的建文帝開始撤藩,大概是建文帝也懂得他的這些叔叔們,沒有一個可以讓人放心的。
面對撤藩這件事情,朱棣也很為難,他和道衍和尚兩個人開始研究如何應對撤藩這件事情。
道衍和尚很是干脆地說道,「這件事情你是做不掉的,若是不想被撤,那麼我們只有一條路可以走。」
「舉兵造反」道衍和尚一邊舉起四個手指頭一邊說道。
這時候的朱棣神情嚴肅,一時間也不知道如何辦才好,畢竟舉兵造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朱棣也不能輕易地下這種決心。
最后在姚廣孝的不斷慫恿下,朱棣決定起兵造反,奪取自己侄子朱允炆的江山。
03 朱棣起兵造反
朱允炆即位的時候才二十二歲,雖然朱元璋已將他兒子們分封了各個地方,但是以建文帝的資質和年紀,是用不動這些叔叔們。
朱元璋將每個兒子分封到各個地方,就是為了避免他們擁有太強的勢力,從而威脅到皇帝的地位。
在建文帝剛登基的時候,政權不穩,最容易出現問題,而他的叔叔們都有了強而有力的團體和軍隊。
建文帝也漸漸意識到了叔叔們對他的威脅,于是他開始進行廢藩,建文帝在一年之內,就連著廢了五個藩王。
這個時候只剩下了燕王朱棣。這個時候的朱棣恐怕也只有造反這一條路可以走了。
縱觀歷史,建文帝的做法是正確的,的確叔叔們的地方政權影響到了他的中央統治。
但是建文帝沒有掌握好力度,實在有些操之過急了,恰好碰上燕王朱棣有造反的心。
建文帝開始就想要處理朱棣,但手下人建議先處理朱棣的同母兄弟朱肅,處理了朱肅就等于處理了朱棣的左膀右臂。
這個時候的朱棣實在忍無可忍,看著自己的兄弟們都被自己的侄子殘忍傷害,自己絕對不能坐以待斃。
于是在萬分無奈之下,他聯合了其他藩王,進行起兵反抗。
雖然朱棣有這起兵的打算,但是藩王們的實力根本比不過整個大明朝,沒法與大明朝抗衡。
在朱棣起兵靖難時,手中兵權只有十萬余人,而且自己手中的領土封地只有北平,除此之外沒有任何的城池和領土。
而建文帝在南京城兵力就有十萬余人,離南京最近的北方地區更是有一只30萬人的常備軍隊。
建文帝的后備人口,經濟糧草也極其的充沛,而朱棣只是一個小小的藩王,各個方面都比不上建文帝。
由此可見,雙方的實力有多麼懸殊,要是不用點精妙的操作,朱棣如何能推翻建文帝呢。
首先,朱棣一直都擁有卓越的領導能力和軍事能力,這些都源于朱棣從小跟在朱元璋身邊所學到的。
在朱棣當藩王之時,就經常和北方的游牧民族打交道,所以他知道很多的軍事戰爭該如何的打才能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