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最終決定賭一把,派傅恒以戶部尚書的身份署理川陜軍務,并且授予他保和殿大學士。傅恒出征當天,乾隆攜諸位皇子和大學士親自為其送行,殷切期盼之意溢于言表。
為了支持傅恒,乾隆接連下旨,命沿途驛道不得以任何理由耽誤軍機;又派曾經的兩江總督、現任協辦大學士尹繼善親自負責后勤糧草,并讓后者立下軍令狀。
很顯然,乾隆幾乎在傾全國之力來支持傅恒,只希望傅恒能夠給自己長臉。歷史證明,傅恒沒有讓乾隆失望。
傅恒是乾隆十三年十一月離開北京的,等他馬不停蹄到達金川,已經是第二年正月了。
傅恒剛到達金川便斬殺良爾吉等先前怯戰的將領,立下軍威,然后他親臨戰陣,率領眾將士接連在險要的地勢下攻下敵人十余座碉堡。傅恒背部多處受傷,但仍堅持在最前沿指揮,清軍因此士氣大振,一鼓作氣直撲敵軍。莎羅奔見大勢已去,最終投降。
這是傅恒人生中第一次上戰場,此戰大勝,不僅奠定了傅恒在乾隆王朝的位置,更堅定了傅恒領兵打仗的信心,從此,乾隆王朝誕生了一員名將。
自從傅恒出征,乾隆就感覺壓力越來越大,當捷報傳至京城,乾隆帝幾乎喜極而泣,他長吁一口氣,決定重賞這位小舅子。《清史稿·傅恒傳》云:
……(傅恒)師至京師,命皇長子及裕親王等郊迎。上御殿受賀,行飲至禮。傅恒疏辭四團龍補服,上命服以入朝,復命用額亦都、佟國維故事,建宗祠,祀曾祖哈什屯以下,并追予李榮保謚,賜第東安門內,以詩落其成。
意思是說,傅恒班師回朝時,乾隆封他為一等忠勇公,還派皇長子永璜和裕親王廣祿(順治帝曾孫)親自到郊外迎接。不僅如此,乾隆還破例賜傅恒四團龍補服,然后給整個富察家族建宗祠,把傅恒的祖先都追封一遍。
《舊五代史》中有一句話,筆者一直非常喜歡:
為將者,受命忘家,臨敵忘身。
筆者認為,作為軍事指揮官,傅恒是合格的。
筆者還認為,乾隆之所以對傅恒如此隆寵,不僅僅因為他平定了金川,更是因為傅恒為乾隆掙回了帝王的尊嚴。
三、閃擊準噶爾,熱血固天山
乾隆十九年,準噶爾發生內亂,準噶爾有幾個小部落悄悄投降清朝,并希望清朝出兵平定準噶爾。于是便出現了本文開頭的那一幕。
由于在23年前,也就是雍正九年,清軍在征討準噶爾時慘敗,幾位軍機大臣都不同意出兵。
關于準噶爾,筆者在這里需要贅述一下:清朝時期,蒙古分裂為三個部分,即喀爾喀蒙古(外蒙古)、漠南蒙古(內蒙古)、漠西蒙古(衛拉特蒙古)。準噶爾帝國就是漠西的衛拉特蒙古人所建立的。“衛拉特”這個部落是音譯,在明朝有一個很響亮的名字,被譯成“瓦剌”,不錯,就是導致明英宗在土木堡之變中兵敗被俘的那個瓦剌。
所以說,準噶爾帝國和明清兩代的糾葛非常深。
明朝末年,皇太極馳騁關外,準噶爾部落就歸順后金,然而,清軍入關后,準噶爾多次發生內亂,這個部落降而復叛,反反復復,讓康熙、雍正都比價頭疼,康熙帝曾三次征討噶爾丹(準噶爾帝國大汗),雖然將其殲滅,但準噶爾隨后又叛。
正是因為如此,那些軍機大臣們才認為,清軍不能讓準噶爾徹底臣服,或許是“天意”,因此不能出兵。
關鍵時刻,唯有傅恒同意出兵,他毛遂自薦,愿意領兵征討準噶爾。乾隆頂住壓力,同意傅恒“獨自辦理”此役。
于是,傅恒先帶領軍機處官員搜集情報,分析雍正九年戰敗的原因,而后安排軍事行動。傅恒趁著冬季人煙稀少時,提前將糧草悄悄藏到邊疆,在次年(乾隆二十年)春天時兵分南北兩路對準噶爾發動突襲。準噶爾部落雖然盡力抵抗,但最終因為準備時間倉促,部卒無法聚攏而潰敗,傅恒派兵乘勝追擊,最終盡數殲滅敵軍精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