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晏殊在選拔人才這方面,眼光向來是獨到的,他栽培了歐陽修,王安石、范仲淹等,均是他的得意門生。甚至可以說,北宋文壇的繁榮,是從晏殊開始的。
后來,歐陽修又點撥了蘇東坡、蘇轍、司馬光、包拯等,這就是文化的傳承。
但真正提拔包拯的,是歐陽修的大連襟、新科狀元王拱辰,同時也是歐陽修的小連襟。因為歐陽修第一任妻子胥夫人過世后,他又娶了薛奎的二女兒,此時王拱辰為薛奎的大女婿。
可是不久,薛奎的大女兒就病逝了,于是王拱辰又娶了他的小女兒。
并且,歐陽修與王拱辰還是同生,一同參加殿試,王得狀元,歐陽修列第十四名。
盡管是親上加親,但在政治立場上,王拱辰卻與歐陽修站在對立面,仁宗初期,農民起義頻繁,遼、夏虎視眈眈,民窮財困,所以歐陽修與范仲淹、韓琦、富弼等人開始推動新政,以力挽狂瀾。
然而這個時候黨爭局面復雜,革新難以為繼,王拱辰就是反對派中的一員,最終范仲淹和歐陽修等人皆被貶出朝。
歐陽修知滁州,就是在那里寫下了著名的《醉翁亭記》,之后又與宋祁一起,編修了《新唐書》,為后世之人留下了珍貴的文獻。
實際上在這段時間內,宋詞并沒有得到長足的發展,公元975年,宋軍猛攻金陵,南唐后主李煜力守城池,但因實力過于懸殊,很快就被趙匡胤的大軍攻陷,李煜被俘。
三年后的7月初7,李煜卒,留下絕筆《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之后很久很久,宋詞還是這種婉約風,包括歐陽修、晏殊、柳永等,雖有很多名篇,卻無力再創新高。要開創一種流派,并把它推向一個高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直到蘇東坡出場,那個時候,他還叫蘇軾,字子瞻。
他身上的光芒太多,曾有學者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蘇東坡,每個人都能在他的詩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這話一點也不夸張。
20歲,蘇東坡舉進士,主考官為歐陽修和梅堯臣,因為是糊名制,歐陽修看試卷風格驚奇,疑是自己學生曾鞏之作,所以給了第二名。知曉真相后,歐陽修驚呼不已:假以時日,此子文章必獨步天下。
可就在蘇東坡欲展抱負之時,蘇母過世,蘇東坡與蘇轍回鄉守孝三年。
三年后,蘇東坡應中制科考試,即“三年京察”,所得成績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此時,蘇東坡24歲,辭別蘇轍時,他寫下了: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赴任的路上,他的朋友(或為蘇門學子)董傳同往,雖然窮困潦倒,亦堅定跟隨,三年后蘇東坡回京履職,有詩相贈: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可就在回朝后不久,蘇東坡的父親蘇洵,以及愛妻王弗又相繼過世,這給了他一個沉重的打擊。
守孝期滿后,蘇東坡再回朝,已經風云突變,王安石開始推動變法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