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親自前往破敵,他想起了葉兌的計謀。用高臺之術,張士誠的優勢瞬間瓦解,常遇春終于攻破了蘇州城,一切都如葉兌所料,連細節都完全一樣。
目二,方國珍占據溫、臺等地,此人反復無常,若正面興師問罪,他必然會逃到海上。若伐方國珍,攻心才是上策。應該邊招降邊攻打,不斷挫其銳氣,必然能讓他繳械投降。
葉兌的話,在7年后應驗,公元1367年,朱元璋派湯和攻打方國珍,方國珍果然逃到海上,后來湯和邊打邊招降,方國珍在抵抗一段時間后,眾叛親離,方國珍意識到自己早晚會落到朱元璋手里,他最終放棄抵抗,投降朱元璋,這一點,和葉兌所料一絲不差。
目三,福建和兩浙相鄰,人心浮動,到時候只需要派人從溫州南下,派親兵從海上攻入,福建大事可定。拿下福建,兩廣便唾手可得。
洪武元年,朱元璋按照葉兌的計謀,果然平定了陳友定等人,福建、兩廣被朱元璋統一。
《明史·葉兌傳》云:
后數歲,削平天下,規模次第,略如(葉)兌言。
意思是說,葉兌給朱元璋留下4大計謀,多年后,朱元璋平定天下,所有的順序和方法,都和葉兌說得一模一樣。可見,葉兌此人,深不可測。
其實,葉兌給朱元璋留下的「一綱三目」,也不是完全料事如神。例如,「一綱三目」中完全沒有提及陳友諒。
筆者認為,葉兌之所以沒有提及陳友諒,可能存在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陳友諒當時雖然已經嶄露頭角,但畢竟隸屬于徐壽輝之下。后來陳友諒謀殺上司徐壽輝,自立為帝,這件事是發生在葉兌見朱元璋之后的。葉兌給朱元璋留下的「一綱三目」都是針對已經存在的勢力做出的預測,對于陳友諒這個「后起之秀」,葉兌并沒有預料到。
第二,徐壽輝和陳友諒當時所處的長江中游,正是元朝大軍南下平叛的主攻方向,葉兌也許認為,徐壽輝這支隊伍早晚會被元軍吃掉 ,完全沒想到后來元軍主帥察罕帖木兒被刺殺,而接替他的王保保執著于元朝的內訌,并沒有出兵南下,這也是陳友諒能夠壯大的原因。
基于以上兩點原因,葉兌才沒有在「一綱三目」中提及陳友諒這股勢力。即使葉兌沒有提及陳友諒, 但憑他對察罕帖木兒、張士誠、方國珍、陳友定等幾大梟雄絲毫不差的預測,也能證明葉兌此人,高深莫測。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后,葉兌卻不知去向。朱元璋幾次派人尋找,都不知所蹤。洪武中期,朱元璋后來動用錦衣衛的力量,仍然沒找到葉兌。所謂隱士高人,不過如此。
有人說,以葉兌的聰明才智,若被朱元璋找到,恐怕不能善終。筆者不支持這種誅心的論斷,筆者只是為葉兌的戛然消失,感到遺憾。
在儒家的傳統思想中,奉行「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葉兌有「兼濟天下」之才,卻選擇隱匿于江湖,他給后人留下的,除了「三綱一目」
外,再無其他痕跡可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