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棺槨」,就是為皇帝制作棺槨以存放尸體了。
喪禮中的葬具有棺和槨兩種,二者都是用來保存尸體的。其中,棺通常用來直接存放尸體,而槨則是套在棺木外面的外棺,起到一個雙重保護的作用。
而禮法等級制度森嚴的古代社會,棺槨的層數也有著嚴格的區分,歷來存有「天子之棺四重」的說法,重重棺槨保護之下,自然更能夠保護皇帝的尸身能夠長時間停柩不腐了。
而棺木外層通常還會刷上一層油漆,也是為了起到保護棺木,抵御外界侵蝕的作用,一般來說,刷的漆層越厚,它所能起到的保護功能也就越好。
《禮記·檀弓上》中就有記載,稱「君即位而為椑,歲一漆之,藏焉。」也就是說,更為講究的皇帝從自己即位時就會開始為自己準備棺材,每年刷一次漆,直到臨終使用。
治喪之儀的多重保護之下,倒也能很好地保護皇帝的尸身不腐了。
當然,除了這些必備喪禮流程之外,古人也會采取額外的工序來保護皇帝的尸身。
比如將五谷干炒,然后將這些炒制過的谷物均勻的撒在棺槨四周,棺首和棺尾各放置一筐炒制過的谷物,兩周分別放置三筐,用這些谷物來吸引蟲蟻蚍蜉,避免這些蟻獸侵襲尸體。
《周禮·地官》中也有記載,道是在喪禮期間,需要熬制大量的五谷,用于錯落有序的撒在棺槨四周,也就是所謂的「熬谷者,錯于棺旁,所以惑蚍蜉也。」
唐代時候沿襲周禮,還會在皇帝的棺槨上張蓋繒布,用來遮蔽灰塵。
由于喪禮全過程都供奉有大量的燭火,為了確保萬無一失,有些朝代還會在皇帝棺槨上方搭建起一個涂滿泥巴的木頭架子,目的是就是避免突發火災等意外情形。
可以說,古人已經竭盡各種辦法來確保皇帝尸身在停柩待葬期間不腐了,甚至連火災這樣機率極為微小的事情都考慮其中。
重重嚴防死守之下,皇帝停靈數月乃至數年尸身不腐,倒也理所應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