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然我們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還用“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嗎?
不過話又說回來,王昌齡雖然不太懂軍事,但是這也擋不住謳歌英雄,譜寫邊塞軍旅詩歌的熱情。畢竟從六朝時代起,我們的中國的文人們,就有憑借想象力書寫邊塞軍旅詩的傳統。
我不是英雄,可是我愛英雄啊!從這一點上來說,唐朝的詩人是非常可愛的。記得有一次聽戴建業老師講唐詩,他提到:唐朝是中國文人最后一個“尚武”的時代。
那個時候的詩人們,大多喜歡佩名劍、飲烈酒,喜歡騎著馬兒到處游歷,崇尚豪俠英雄,快意恩仇的生活。不像宋朝時候的文人,身上有文身,帽上有插花。
你以為這個宋朝文人是個古惑仔吧,其實他是一個弱不禁風,整天只會呆在房間里吟風弄月的窮酸。一寫詩,動不動就哭哭啼啼,唉聲嘆氣,把自己比作“妾婦”。
唐朝的詩人們就比較陽剛,而且很有血性。比如“詩仙”李白,被人惹著了,唰地一下就拔出寶劍“托身白刃里,殺人紅塵中”。
又如賈島,沒被人惹著,他悶聲不響地花十年時間磨出一把寶劍,然后帶到酒館子里到處給人看,“請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還有一個叫貫休的和尚,他不能殺生,但是可以吹捧別人。他到錢镠家里去做客,于是寫詩溜須拍馬,他是怎麼寫的呢?“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光寒十四州”!
這些說的都是江湖上的英雄,還有一種英雄,就是“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的鐵血真英雄,也就是王昌齡他們最愛的軍旅詩中的英雄了。
王昌齡、王之渙、高適的軍旅詩都寫得好,大概因為他們都寫得好,所以他們各自的粉絲經常掐架,想要爭出一個第一。
于是有人編了一個“旗亭酒肆”的故事,把王昌齡、王之渙、高適放到一起喝花酒,然后讓一幫小姑娘來唱他們各自的詩,再點評孰優孰劣。
在這個故事中提到,寫得最好,最能打動人的,還是要數王之渙的《涼州詞》,近代著名學者章太炎夸這首詩是“七絕第一”。
章太炎是王之渙的鐵桿粉絲,他不光夸《涼州詞》是“七絕第一”,而且還夸王之渙的另外二首詩,分別為“五絕第一”和“送別第一”。
于是王昌齡、王之渙的粉絲又在網上打了幾架,結果難分高下。不過《涼州詞》和《出塞·其一》的創作主題其實是不一樣的,完全沒有必要去爭論高下。
因為前者的主題是借思鄉的士兵,歌頌邊塞軍人的愛國情懷;后者的主題則是借著對唐王朝軍事人才匱乏的嘆惜,表達一種“千年困惑”。
所以王昌齡這首《出塞·其一》在民間引起的“共鳴”,其實較王之渙的《涼州詞》,還是要大得多。
結語
王昌齡二十九歲考中進士以后,朝廷只封了一個他一個八品的小官。幾年之后,他才通過參加博學宏詞科考試登科,從此出了名。
據說王昌齡在二十九歲登科之前,曾經去邊關旅游,但是沒有參軍。后來通過科考入仕,一生沒有當過大官,最高職位也就是縣尉、縣丞這個級別。
在四十一歲和五十一歲時,王昌齡兩度被貶。第二次貶到龍標(湖南懷化一帶),李白還為他寫下了《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在詩中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盡管王昌齡仕途不順,但是他交游很廣,在詩歌圈子里非常有名,李白、孟浩然、岑參、高適等人,都是他的好朋友。
王昌齡雖然人稱叫“詩家天子”,但是命運卻比天子差遠了。
那個時代的皇帝是唐玄宗,雖然因為安史之亂丟了老婆楊貴妃,但是人家平亂之后,他還能回到宮里當了太上皇。可是王昌齡呢,直接因為安史之亂,被一個小人害死了。
《唐才子傳》上說,害死王昌齡的人名叫閭丘曉。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以刀火之際歸鄉里,為刺史閭丘曉所忌而殺”。
看來王昌齡是為了避開戰火返回家鄉,結果反而遇害了。但是史料對于王昌齡遇害的因由沒有記載,后人推測是閭丘曉嫉妒他的詩才。
唐朝刺史雖然是封疆大吏,但是王昌齡盛名在外,粉絲眾多,前者竟敢因為一些小事就能對后者痛下殺手,可見當時唐王朝地方上的實權者有多麼的目無王法,自大成狂。
所以唐軍打不過安祿山,不是因為軍隊里沒有“龍城飛將”,而是因為唐王朝早已經從內部開始腐朽,大一統的權力體系,已經分崩離析了。